隔代育儿怎么办?
如今的中国,老人“养而不教”,家长“教而不养”逐渐成为很多双职工家庭的隔代育儿方式。
隔代育儿让不少粑粑麻麻和老人都感到压力,因标准不统一,宝贝有时也很困惑。
隔代育儿哪些需要保留推荐,哪些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
一、隔代育儿组合主要有:奶奶+妈妈、姥姥+妈妈、以及奶奶姥姥轮流+妈妈。
二、隔代育儿的基础
一方面,年轻的父母在生完孩子之后,要继续工作,而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又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这是隔代育儿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此外,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在隔代育儿中,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
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三、隔代育儿的困难
隔代育儿的困难比较多,主要困难集中在育儿问题两代人的沟通协调方面。这是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模式不同导致沟通不畅
不同家庭的生活模式不一样,跟自己的父母沟通有时还伤脑筋,跟爱人的父母沟通有时候就摸不着头脑了。
2)两代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导致沟通不畅
社会大环境变化迅速,两代人所经历的时代,差别太大。
从前,父母那辈人大多是凭经验带孩子,而我们大多是照书本带孩子。虽说父母并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但是分歧确实客观存在。要想法解决的是两种方法如何能达成一致。
3)婆媳角色导致沟通不畅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些特有的家庭现象,比如:母子关系过于紧密。我们上一代人的父亲角色的缺位(所以请我们这代人的父亲尽量跟孩子多沟通)。所以两个女人争夺的不是老公,不是孩子成长的好坏,而是权力和位置,是争夺男人!
当然,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婆婆极为控制焦虑。那这个时候,做儿媳妇的也要自己用恰当的方式划清界限。放没有原则性问题的事情,抓原则性的事情。
四、隔代育儿妙招
首先,在心态上,要尊重父母付出,肯定父母工作,体谅父母处境,保持感恩心态——这是一切沟通的基础。
案例一:米妈和米姥磨合了接近2年多也依旧有分歧。其实看孩子真的很辛苦,看到老人付出真的很感动。所以,米妈自己思想转变了,不老想着改变老人,而是改变自己。
米妈说:其实换位思考,如果我现在退休了,背井离乡来儿女的地方,给儿女看孩子,我不愿意接受自己被落伍被否定、逼学习逼进步的氛围。说实话,我们开始赚钱养家后,不自觉就有了优越感,好像可以去评判老人的行为和育儿观念,我总是反思,如果我是老人,我不一定比他们做的好——在这个同理心态上沟通,我们就能更多理解老人,而老人虽然嘴上不同意,但是却开始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了。
案例二:前几年有一次,恕萱跟老公抱怨了一点公公的事情,然后问他怎么想自己的父母。恕萱老公说,其实他觉得他爸妈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换了他,未必比他们做得好。之后,恕萱想想,的确是的。
老人其实是一心为孩子们好的,只是表达方式未必能让晚辈接受。
老人退休之后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失落感,需要得到认同,无论是来自社会还是子女的。
其实父母年纪大了,完全可以过自己轻松快乐的晚年生活,还离开老友老窝来照顾我们和孩子,我们应该有感恩的心态。这样老人感觉被尊重,心情也会好。
其实,换个角度,与公婆相处也是个人修行的一部分。走进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了,所以不妨把和公婆相处好并在育儿上尽量达到一致,当作人生的一个功课。
在生活中,多肯定对方,比如:夸老人付出多、辛苦、疼孩子...老人受到肯定也会慢慢听进去我们的意见。
基于尊重的前提,可以从这些方面注意沟通技巧:
拓宽信息渠道,巧使现代工具,出现分歧时,共同分担沟通任务。
案例:宝宝出生以前,小森就跟宝爸认真沟通过,并把他们俩的观念分别和两边老人沟通。现在,宝宝外婆用微信,她看到认可的育儿文章,就转发给外婆;宝宝奶奶眼睛不好,宝爸就打印出来给她看。有朋友来家,会提前跟朋友说好要讲哪些事,然后借朋友的口说出来,我朋友跟我说,她婆婆听我说的。
老人信息渠道比较窄,光我们自己说可信性不强,如果能够扩宽家庭的信息渠道,效果可能较好。
其实很多老人都愿意接受科学的知识,只是说以何种的方式提供比较关键。我们发现,老人都倾向于愿意接受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比如,护士说的就比自己家人说的更愿意接受。
确定育儿大原则,统一思想,细节多样
案例一:露露和公婆在一起住了11年了,奶奶主要负责生活方面,他们夫妻俩负责孩子教育、娱乐等方面。总的来说,虽然有分歧,但能求同存异。反正都是为孩子好,争执难免,但是,都不把不开心放在心上就好!
案例二:单玲玲家不止一个孩子,在育儿中,夫妻俩保持高度统一。和老人事先确定好了分工,老人负责生活照看,他们负责教育。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些问题,公公婆婆的,先生去解决。外公外婆的,她解决。
在隔代育儿中,注意抓大放小,大原则需要沟通才沟通,小细节能放手就放手。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来说,也是学习过程。
另外,夫妻俩要先达成共识。在发生意见分歧时,宝宝妈妈和外公外婆沟通、宝宝爸爸和爷爷奶奶沟通,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副作用小。
注意沟通措辞,使用礼貌态度
首先,在隔代育儿中,两代人的矛盾无法避免,有时候小吵两句,只要不人身攻击,是可以的。最害怕的是当面不说,大家都忍着,最后一起爆发,那就是极具伤害性的了。
其次,在沟通中,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作为晚辈,需要注意措辞。不让问题积累起来,否则就成死扣,很难解开。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需要想一些巧妙的办法。通过有礼有节的、尊重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父母:我的孩子,我负责!
*当出现强烈不同观点的时候,往往已经不是育儿上的问题了。而是自己一直跟父母就有一些矛盾,只不过之前都掩藏着。有了孩子之后,重新住到一起,孩子的事情又都很在意,看上去好像是因为孩子的事情激发了。
摆正成员角色,梳理家庭关系,搭建和谐家庭结构
家庭是有结构和序位的。任何一个家庭的排序,理论上讲,最合理的是:夫妻双方排在第一,然后根据情况,大家看是把孩子,或者是老人排在之后。
就怕——在家里面,爸爸不在,妈妈不在,妈妈的爸爸妈妈想管的是本来妈妈该管的事,妈妈干爸爸的事,爸爸在外面干很多事,在家费力不讨好,然后躲得远远的,然后就乱套了。
在中国,由于家庭父亲角色的缺失,很多被这样的母亲带大的男人,一部分会很反抗,一部分会非常服从,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作为他的妻子的女人,也会严重感觉到没有支持,如果没有意识,也会在继续把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当成替代品全情投入……一代代的往下传。
结语:
在眼下的中国,育儿这件事情需要调动三个家庭、两代人的资源。
因为孩子,三个家庭、两代人有了比从前更密切的联系。
而过去几十年时代、社会的迅速变迁导致两代人各个方面思维观念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投射到隔代育儿中,就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在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充分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尊重我们的父母,注意沟通方法,用“爱”来化解隔代育儿产生的一切矛盾。